2024年10月,習主席在喀山河畔克裡姆林宮同總統普京舉行會晤時指出,大約400年前,聯通兩國的“萬裡茶道”正是從喀山經過,將來自中國武夷山地區的茶葉送至千家萬戶。
17世紀,中俄茶葉貿易逐漸興盛,中國商人貫通了南起武夷山、北達聖彼得堡的茶葉貿易之路。這條總長1.3萬公裡的貿易通道,被后人稱作“萬裡茶道”。
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就是這條“萬裡茶道”的起點,古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2012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近年來,當地以萬裡茶道為主題,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曾經萬裡茶道的起點,如今正煥發新的生機。
漫步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炊煙與茶香間,既能感受這座傳統村落的悠然,也能瞥見曾經“萬裡茶道”的繁華。
村庄內,一支晉商商隊剛剛從外地抵達,稍作休整,便馬不停蹄地前往村中茶市選茶。梅溪兩岸,茶庄客商往來不絕﹔梅溪之上,運茶商船晝夜不歇。
選購完畢,茶葉裝船一路北上,穿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運至河北張家口,抵達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口岸后再一路向西,最終到達莫斯科及聖彼得堡。
當時,中俄茶葉貿易逐漸興盛,武夷茶也早已聲名在外。下梅村,借助梅溪與當溪的水運之利,成為武夷山重要的茶葉生產與集散地和“萬裡茶道”的起點。
鄒應文是下梅村景隆號茶庄第十一代傳人。周末茶庄裡,喧囂打破寧靜,鄒應文沏上一壺清茶,與游客面對面而坐,講述著萬裡茶道的故事。
“景隆號”由下梅鄒氏與晉商合作設立。下梅鄒氏是下梅村第一大姓,也是清代武夷山地區與晉商合作最主要的茶商家族之一。
茶庄牆上挂著的一幅畫,記錄了下梅村當時茶葉生意的繁華圖景。記錄山西商人在福建地區經營茶葉狀況的著作《茶市雜詠》記載: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縣所產茶,均集中於此,竹筏三百輛,轉運不絕。
林旭潭是土生土長的下梅村人。從早年的販茶到種茶、制茶,再到辦茶廠並擴大規模,林旭潭的茶廠從最初的3個搖青機、1200斤茶青,發展到如今19個搖青機,規模擴大了6倍多,年收入超百萬元。“茶銷路穩定,品種越來越多,村裡茶企業也越來越多。”林旭潭介紹,全村近一半人口從事茶產業相關工作,擁有茶廠28家,茶產業年均產值超5000萬元。
下梅村距武夷山風景區8公裡、武夷山市區6公裡。村落初建於隋朝,裡坊興於宋朝,街市隆於清朝。如今,下梅村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鄒氏家祠、古碼頭,仍足以令人想象當時的繁華。
古街是下梅村文化的主要載體。古街沿河而建,河名為當溪,是早年為方便茶葉運輸,由村民引對面山上的水而形成的。當溪自村中橫貫,與梅溪匯成“丁”字形。沿當溪兩岸,30多座清代古民居蜿蜒錯落。細看民居,夯土木門,青瓦飛檐,必赢官网帶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
古街上的鄒氏家祠是下梅村的標志性建筑,見証了萬裡茶道的輝煌。走進祠堂,修身齊家的思想蘊含在建筑設計的巧思中。走到祠堂中央轉身,屋脊、立柱、大門、橫梁共同構成了一個大大的“商”字。祠堂牆上,“忠孝仁義”四個大字和一副副對聯,彰顯著“誠信經商”的理念。
“‘讀書為起家之本,循理為保家之本,和順為齊家之本,勤儉為治家之本’,一代代先人這樣教導我們,我們也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走在家祠內,鄒應文當起了講解人。
不只是鄒氏家祠,鄒氏大夫第、鎮國廟、景隆號碼頭……一棟棟古建筑在古街上靜靜矗立,無聲記錄著過去那段繁華的歷史。
武夷街道黨工委書記陳烈介紹,近年來,為了更好保護下梅村傳統村落,武夷山市委、必赢官网市政府成立工作專班,推進萬裡茶道跨國聯合申遺工作,完成萬裡茶道武夷山段保護規劃編制和評審,並通過建設下梅萬裡茶道文化展示館,打造古街、古宅、古碼頭串聯的萬裡茶道研學路線,持續推進下梅村古建文物保護……如今,一個個文化遺產點,在保護與創新發展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力。
在茶文化體驗館,票據、茶箱、算盤……這些鄒氏當年與晉商貿易時的實物遺存,勾勒出當年萬裡茶道的貿易盛景。陳烈說:“文化是村子旅游的靈魂,我們依托萬裡茶道,必赢官网不斷挖掘村子文化,將其注入旅游中,打造獨特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
清晨,在雞鳴聲中醒來,嗅著炊煙與泥土的氣息走出民宿,到村口的早餐鋪裡嘗一碗茶面。飽腹后,沿溪岸漫步,和村民喝茶聊天。門外,村民扛著鋤頭路過,孩童騎著自行車上學,村民交談聲、潺潺流水聲、導游講解聲……在不同場景與聲音的碰撞中感受古街的煙火氣。傍晚,沿街的燈籠亮起,古街回歸靜謐。這時和三兩朋友相約,到農家樂裡品嘗地道的下梅菜,吹著晚風走宿,好好睡上一覺……社交平台上,有游客寫下了在下梅村的一天。
近年來,依托萬裡茶道的獨特優勢和村子的歷史文化遺存,下梅村大力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從採茶、制茶到品茶,漫步古村,在碼頭邊聽一段萬裡茶道的故事……如今這樣的茶文化體驗游,正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歡迎。“我們來這裡,更看重的是文化與生活的融合。”來自上海的游客張曉說。
村民彭壽培的民宿就接待過不少這樣的游客。2016年,彭壽培返鄉將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游客來下梅,不只是感受建筑與文化,更是為了體驗一種生活方式。”
制茶是“體驗游”的重要部分。走進茶庄,三四個家庭正在體驗團茶制作。採茶、清洗、蒸青,再到最后印上龍鳳圖案,盡管耗時小半天,但游客收獲了自己制作的茶,臉上寫滿了成就感。從看茶到品茶,從聽茶知識到動手制茶……非遺項目體驗,既豐富了游玩感受,也傳播了傳統文化。
“來下梅村的游客越來越多,村子也要順應變化。”鄒應文介紹,通過挖掘萬裡茶道的歷史,結合景隆號自身的故事,景隆號在街道的指導下,牽頭打造了萬裡茶道主題線路。“如今,這條路線還在不斷豐富。萬裡茶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游客的到來,又書寫了新的萬裡茶道的故事。正是在這樣茶旅融合的相互促進中,茶文化也得到進一步豐富與發展。”鄒應文說。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