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浮梁的青山绿水间,天祥茶号的故事如茶香般悠长。清朝嘉庆末年,江流芳以一纸圣旨,开启了天祥茶号的传奇。他以“惟清惟馨”为信条,将一片片茶叶,化作了浮梁的骄傲。
岁月如梭,七代人的传承,让天祥茶号的名声愈发响亮。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天祥茶号的红茶以其“形美、色艳、味醇、香郁”四大特点,征服了世界,夺得金牌,成为浮梁乃至中国的荣耀。
然而,江西茶的荣光并非始于清朝。据唐代文献《膳夫经手录》记载,浮梁等地的茶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这就意味着,在南北朝时期,江西就有了发达的茶市。至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新昌县改名为“浮梁县”,浮梁茶的时代便拉开序幕。
北纬29.6° —— 江西浮梁位于世界公认的“黄金产茶带”。不论是从种植层面的纬度因素,还是茶文化的底蕴层面,江西都有着全国,乃至全球难以媲美的发展优势。但自中华民国以后,江西茶产业的滞后性掩盖了千年辉煌烙下的印记,以致于不仅外省的人也许会纳闷,连江西人也好奇:
也正因此,必赢app一群江西有志之士正在凝聚一群有花火的灵魂,重启江西茶文化的荣光,为江西茶产业的青云万里,踏浪前行。
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江西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历史,诉说着一段跨越千年的荣光。从汉代的萌芽,到唐代的繁盛,再到宋代的鼎盛,直至中华民国的衰落,江西茶的历史,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庐山志》中记载,东汉时期庐山上的僧侣劈岩削谷、栽茶制茶,开启了江西茶的源头。必赢app在晋代时期,坐落于山上东林寺的名僧慧远,曾与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这不仅仅是当时的一种生活习性,更代表着茶文化的初步形成。
唐代白居易笔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描绘着浮梁茶市的繁荣景象。王敷的《茶酒论》中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这八个字,更足以说明当时江西浮梁茶的地位极高。
除此之外,《书·地理志》记载“洪洲(今南昌)白露”曾为朝廷贡茶;陆羽的《茶经》写到“歙(shè)州茶生婺源山谷”,这些名茶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唐代的夜空,也沿着丝绸之路,将茶香带向了远方。
《宋史•食货志》记载,全国产茶区中,江占鳌头。斗茶之风,从江西兴起,席卷全国。这一时期的江西茶,不仅产量居全国之首,更以其独特的风味,逐渐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北宋大文豪黄庭坚在《双井茶送子瞻(苏轼)》中以“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赞美江西双井茶的绝妙品质,洁白程度飞雪比之不可及。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代浮梁每年出茶700万驮,征税15万余贯,占总茶税的37.5%,居全国第一位。北宋时期,全国年茶税为2300余万斤,江西为685万斤、占总茶税的29.7%,居全国第一位;南宋隆兴二年,全国年茶税为1782万斤,江西为463万斤,占总茶税的26%,亦居全国第一位。
江西茶业盛景也吸引了一代茶圣——陆羽多次出入江西,并在江西生活了11年之久,先后到江州、信州、洪州等地开展茶事活动和《茶经》的撰写修订工作。而在宋元时期,中央政府专门在江州设茶叶机构,主理江南地区茶叶征税、专卖、转运等事宜。
明清时期,上饶铅山县河口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中心和外销茶加工中心,享有“万里茶道第一镇”的美誉。此外,九江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仅在1862年通过九江关输出的茶叶就达19万担,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12%。
1915年12月4日,婺源县鼎盛隆茶号的精制“绿茶”、浮梁县天祥茶号的“浮红茶”、遂川县梁为镒手工制作的“狗牯脑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更是斩获金质奖章;修水县义泰祥茶号的“宁红茶”拿下甲级大奖,深受世人推崇。
然而,战争后,沿海通商口岸的设立,使得江西的茶叶贸易受到了冲击。加之海上路线的开通,边界口岸的增多,天津港的对外开放,也使得传统的“万里茶道”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民国初年往后,江西茶的辉煌也随着贸易地位的衰落和战乱等原因而逐渐黯淡。
只有当人们在充分解决物质需求后,才会挖掘精神层面的需求。根据《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阐释,1992年,在人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自1915年江西全省产茶量近两万吨后,江西茶产业迎来了“至暗时刻”。1933年江西省茶叶产量降至0.4万吨,此后受累于战乱,在1949年建国后,江西省的茶园仅有7.2万亩,全省年产量亦降至冰点,仅有0.21万吨。
20世纪50年代初后,中国茶产业的重点在恢复生产,同时新发展部分茶园。60年代开始,茶叶生产发展需要,实施南茶北移进山东,东茶西扩至甘肃、西藏,使中国种茶区域进一步扩大,茶叶产量有大的提高。
而江西茶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每年产茶量也在逐年上涨,尤其是绿茶产量一直保持着逐年上涨的趋势。从年产量“近两万吨”回归到“两万余吨”,江西省走了92年。然而,近年来与产茶大省如福建、浙江、云南等相比,江西的茶叶产量和出口竞争力仍比较低。
过去20多年,其他产茶大省已经逐渐完善了茶产业链的系统性建设、科研机构的投入研发,以及市场品牌的打造等等。而江西省重启较晚,从2008年才开始将茶产业列为全省农业七大产业之一予以扶持。
第一,供给端的茶农种植盈利难。江西茶产业在种植环节,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效益不高,导致茶农种植茶叶的积极性不高。而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如果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茶农自然会减少种植面积,或者转向其他更有利可图的农作物。
第二,生产端的制茶工艺人才缺乏。经济效益低的项目必然会导致人才的流失,江西在制茶工艺方面存在人才缺口,缺乏专业的制茶师傅和技术人员。虽然江西在采茶过程中能够采用先进的机械化采茶,并对茶叶进行清洁和加工,但在制茶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上仍有不足。
第三,流通端的产品品质不稳定以及品牌塑造弱。由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的问题,江西茶叶的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和优质。作为一种对品质要求极高的农产品,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和优越性,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江西茶产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相对落后。与福建、浙江等茶业大省相比,存在品牌多而杂乱、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正如前文所提及,江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优势,以及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江西地区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有机茶园,多个无公害的茶叶基地。换个维度思考,晚起步的积极向是,江西可以借鉴成熟且成功的案例,加速茶产业、茶文化和茶科技的稳步发展。
目前,江西省已然意识到,要通过提升科技支撑、优化产品结构、建立清洁化加工技术体系等措施来提升茶产业水平。然而,江西茶想要实现弯道超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落脚点:市场活动主体——茶企业战略级的品牌运营,而非营销型的品牌推广。
如今,历经千年沉淀的“江西茶”,亟需一批有着长期主义心态的“商业探险者”。目前,江西的茶企中需要出现一批,结合江西茶文化底蕴,能够整合江西茶产业资源,创新茶科技工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江西茶企的引领者和江西茶产业僵局的破冰者。
从咖啡豆品类向星巴克咖啡品牌转变的路径,国内已有很多互联网新式茶饮品牌在尝试探索,并取得非常不错的市场反馈,诸如喜茶、霸王茶姬、茶百道等。
早在2021年时,中国的新茶饮市场就已然是千亿量级规模的市场。根据艾媒咨询2023年12月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运行状况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扩大到3749.3亿元。这,只是茶品类商业创新,演化成茶品牌的一个板块。
而江西茶能否在新消费市场态势下,结合江有的茶文化底蕴,参考借鉴新茶饮的品牌塑造路径,挖掘更深、更精准且更稳定的用户需求,突破传统茶叶品类桎梏、工艺创新,以及销售障壁,走出一条属于江西自己的“商业茶道”,成为江西人首要思考的问题。
从中国千年的饮茶习惯变迁维度来看,自唐代煮茶法盛行,茶叶与水同煮,佐以香料;至宋代,点茶法兴起,茶饼碾末,沸水点冲,茶筅击拂,追求茶汤泡沫细腻。明清时期,瀹茶法流行,散茶直接冲泡,注重茶的原味。
商业创新一定是基于时代下用户习性与需求而诞生的。必赢app大胆想象一下,改变传统饮茶的冲泡方式,利用茶科技工艺,效仿“维C泡腾片”的冲泡法,是否能给江西茶创造出一片新的市场天地?然而,在商业世界里,这个创新路径是件“难且正确的事”。
如果把江西茶看做一颗大树,每个茶品牌就是树上长出的树杈。这与美籍数学家本华·曼德布罗特提出的“分形创新”有异曲同工,将这一思维应用在江西茶品牌的塑造里,既可以把市场蛋糕做大,避免零和博弈带来的同质化竞争,也能衍生出更多的市场茶品牌。
今年8月,抖音电商发布的《茶叶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从中国茶叶行业市场规模趋势看,茶叶市场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4年将达到3838亿元,市场影响力持续释放。
而这仅仅只是传统茶叶销售的市场规模。在此基础之上,现有江西茶企亦可以,从加强茶叶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高附加值茶产品两个维度,开发茶叶精深加工产品。
例如,茶企以创新的科技工艺生产超微细粉、抹茶、调味茶、精品袋泡茶等新式茶饮产品,亦或者是生产茶多酚片、茶色素系列、维生素系列、食品抗腐剂等茶功能品,茶霜、茶牙膏、茶面膜等茶日用品,推动茶产品进入食品、保健、医药、日化等领域,打造多形态、多品类的精深加工茶产品矩阵。
因此,要突破江西茶“有品类无品牌”的症结,绝不是简单的品牌营销便能解决的,而是要深入到江西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根据消费者现有的硬需求和潜在待深挖的需求,有指向性的系统塑造江西茶品牌,长出更多消费者认同的市场品牌。
这个品牌重塑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求江西茶企共同解决一个更深层次且长期主义的问题:江西人协力将江西茶,从农产品向工业品转型走出江西。
言而总之,江西人需要凝心聚力,先把江西茶的蛋糕做大,从文化赋能、科技赋能和战略级的品牌重塑三个维度,共同攻克“江西茶有品类无品牌”的症结,并引领“江西茶从农产品向工业品转型”的两大难题。
商业底蕴,江西人亦有着以讲究贾德闻名古今,江右商帮(赣商)—— 曾称雄中华工商业900多年的辉煌历史。如今,江西茶企对江西茶的发展路径已有清晰的认知和方向。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江西茶犹如一群迁徙归来的白鹤,正穿越江西茶产业的寒冬。
今年11月3日,以茶为媒,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茶文化分会成立,三茶智库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江西茶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江西作为茶文化大省,拥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的辉煌历史。而上海作为茶叶的重要消费市场和贸易中心,两地之间具有天然的互补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表示,江西,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区,拥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与茶的“和”文化一脉相承。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茶文化分会的成立,为赣沪两地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必将有力地推动江西茶文化在上海乃至全国、全球的传播与发展。
但是,这项工程并不是只靠某个人、某个茶品牌,甚至是某个企业集团就能实现的。在江西茶如此的转折节点下,三茶智库生的恰逢其时,平台汇聚了沪赣两地政商界人士、茶界精英,共同探讨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沪赣两地的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江西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作用体现也极具实质性意义:
第一,充分汇聚“江西茶”相关人才的智慧与资源。三茶智库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能够汇聚茶文化、茶科技和茶产业等领域人才的智慧和资源,共同探索茶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定期组织三茶智库高峰论坛等活动,为江西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岳飞表示,江西茶产业有了文化和科技的赋能,将发展得更快。每个人都可以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者,从三茶智库开始,让身边人把茶杯端起来,由一个人到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把茶杯端起来,这就是对江西茶的贡献。
第二,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枢纽作用。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拥有广泛的国际联系和贸易网络。三茶智库可以与上海的贸易公司、进出口商合作,将江西茶引入上海的贸易体系,进而辐射全球市场。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余悦教授表示,上海是华茶品牌的始兴地,江西茶叶借助上海获得名誉有史可依。上海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而江西九江在1861年就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是明清时期中国四大米市、三大茶市和景德镇陶瓷集散中心。两个地方都处于长江经济带,曾经江西很多茶叶亦是经过上海走向世界的。
第三,充分发挥“茶旅融合”的优势,反哺江西茶产业和乡村振兴。江西茶文化的优势在于历史悠久、茶俗独特,茶文化旅游要在乡村茶俗、民族风情、乡土文化等方面做好文章,提炼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主题,树立文化品牌,构建多元化茶文化旅游格局。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会长朱虹认为,江西茶叶发展的历程,不仅孕育和积淀了深厚的江西茶文化,同时也为江西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茶文化与古色遗迹、绿色家园、红色摇篮融为一体。三茶智库将更好地凝聚省内外“三茶”研究者的智慧和力量,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江西的茶文化资源优势,平衡好“茶”与“游”的关系,以茶产业联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茶产业,实现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双赢。
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副会长兼茶文化分会会长钟文明表示,自1915年后,因诸多原因,江西茶的荣光便断续了。过去二三十年,其他产茶大省已经把茶产业的很多基础性工作做的既系统又完善,江西在这些方面却缺了很多课,而这是我们要追赶的地方。
他进一步阐释道,三茶智库可以推动江西茶产业的科技创新,开发适应国际市场的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江西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为,江西有着极好的自然资源,以茶文化为切入点,以茶科技为赋能点,以茶产业和茶品牌为落脚点,解决江西茶品类困境的症结,我们相信江西茶一定会再现荣光,而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片被云雾缭绕的茶乡,每一片茶叶都凝聚着山川的灵气,每一杯茶水都映照着文化的光辉。当夕阳的余晖洒满庐山的茶园,江西茶的香气随着微风飘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古老的传说。
江西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是江西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晶,是千年文化积淀的传承。历经沧桑,江西茶如同一位智者,见证了历史的沉浮,如今正以一种从容的姿态,迎接着新时代的挑战。
未来,随着江西茶的市场品牌多且强大,江西茶一定会以它独有的方式,犹如唐宋那般向世界展示着它的魅力。每个江西人都可能很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江西茶能够再次书写辉煌,让历史荣光在茶香中重生,让世界见证江西茶的传奇。
3.《江西省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15年的数据》,新疆农业经济,2017.2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